菜篮子工作站日志(一)

定海桥互助社 定海桥 1月30日

老虎灶一

“菜篮子老虎灶”开张


在十年一遇的大雪中,菜篮子工作站布置完毕,“老虎灶”开张。

有妈妈带小孩过来,想让小孩看“老虎灶”长什么样。但我们没有老虎灶的“复原”,只有一张吕德生设计的把老虎灶变成老虎漫画的海报,订在一块被刷成黑板的、前一个展览的KT板上。转角的另一堵墙上吊着互助社的书袋。这个角落就像其他四个角落一样冷。

背靠延庆菜店的Urbancross室内仅20平米,呈长方形,无窗,层高六、七米。20平米是1990年代以前很多上海家庭梦想的居住面积;2000年后,只能算商品房中比较小的客厅。这个长条状的20平米,因为两扇巨大的、可以打开而直冲向人行道的铁门而内外交通。

菜篮子工作站里已有的故事(定海路,唐家湾,铜川路,东斯文里……)都不在延庆路9号周边的地理范畴。这些暂存、不存或虚拟的菜场和夜市,可近可远、飘忽不定。老虎灶,这个2013年才在上海市区彻底消失的、围绕弄堂热水而聚集的居民社交场所,可能是借来描述这个角落功能的合适名词。它听起来足够热烈,在心理上可以抵消室内只有零上若干度的江南式阴冷。除此之外,我们还有一张上一个展览留下的湖南街道地图,作为讲述周边的道具。

二月是上海最冷的时节,更何况瑞雪兆丰年。老虎灶开张,茶水免费,为期一月,恭候远近。

陈韵@菜篮子工作站 2018.1.26.

视频:吕德生

摄影:陈韵
老虎灶二

老林访谈记录

老林是个艺术爱好者,同时又有超过十年在铜川路水产市场的经验,因此接受了我们的访谈。

老林今年67岁。2008年时,原来单位因为世博会要动迁和关闭,老林毅然选择了拗断工资。之前在铜川路就有一些关系,因此就来到铜川路帮着老板照看酒楼。铜川路市场里行业齐全,在专业的水产门类里就更为齐全,主要分水产和干货两类,水产要时时保证产品新鲜,非常辛苦。干货就是鱼翅、鲍鱼等贵重水产,工作环境相对干净一些。老林主要做的就是干货。即便如此,每天下班回家,出租车司机一闻味道就知道是铜川路出来的。

铜川路的这些铺位,每个铺位背后往往都有几个老板。然后上级大老板大量低价进货,需要更多的中老板、小老板帮着出货,加上最底层的伙计,整个铜川路涉及几万人的工作。我听说有时候,一天的停车费就可以收3万块,可以想象一下有多少车。很多水产门类都有同乡垄断,一个老板做大了,就会带动同乡一起做这个门类,比如珍宝蟹。其他人要进入这个门类就很难了。

铜川路的生意渠道有很多。在某些品种上,它几乎是华东乃至中国的集散地。比如澳洲龙虾,其他城市很少有渠道能进到,即使进货价格也不便宜。所以华东地区要销售澳龙,一定会到铜川路进货。对于一般大路货,主要就是餐馆定期供应和批发零售了。餐馆供应非常重要,但风险也很大。因为一般是月结,或者季结,拖欠货款是很常见的,跑路也屡见不鲜。几乎每个老板都被坑过,老林的老板运气比较好,做的是鱼翅、鲍鱼这些高档货,几乎没有被坑过。

铜川路的价格一般比市区的便宜一般,甚至只有30%。当然里面也有很多生意经,宰不熟的客人等。沿街商铺会比较贵,里面的就便宜了。有很多人在铜川路买了余,买了海鲜,就到旁边的酒楼加工,一般8块一斤加工费,高级一点的12块一斤。但酒楼里有时也有花样,你带一条活鱼去,上桌的是死鱼。

政府要拆迁铜川路市场,一是土地考虑,一是管理考虑。要和那么多小老板打交道太困难,每天投诉不断也是难免。如果搬迁,全部是由大老板运作,那么管理起来就容易很多。政府在计划拆迁铜川路时,用了很多聪明技巧。之前我看到政府拆迁莘庄那里一个市场的时候,遭遇很大困难,修围墙把市场围起来,晚上就被商户推到。而在拆铜川路时,政府很早就放出风声,跟商铺都通知了。然后提前几个月,进去的车辆就提示他们,从几月几号开始就不能进来了,一旦进来,扣分扣车。对于那些送货的车来说,扣车是很麻烦的,面包车都改装过的,专门用来送水产的,扣车就很麻烦,所以进来的车就少了。同时,他们也提前警告商户,不许再进货了。在拆那天,很多警察来的,我看商户都老老实实让他们拆了。

在拆之前,各个大老板就在拉人,在计划去那个新市场。政府给出的规划是去江杨北路,三号线终点站。那里有两个相邻市场,大江杨和小江杨。老林也去那里看过,觉得太远了,就不再去了。那里比铜川路远得多,都是批发,一般老百姓不会为了买条鱼去那里。搬一次家,货物肯定有损失,老林听到的损失几十万,一百万的都有,最多的损失了三百万。搬到江杨北路,大老板是会去,哪里有钱就去哪里,但很多小老板就不会去了,要么客户没有了,要进货渠道没有了,蛮惨的。几年时间在铜川路站稳脚跟,本来可以舒舒服服赚钱,现在市场又没了。老百姓便宜的海鲜也买不到了,除非还愿意跑去江杨北路。

老林倒也借着这个机会彻底退休。他热爱摄影和艺术,每天跑各种展览,都要跑1万步2万步。老林喜欢在展览时,拍摄观展人与展品的合影,以人为主,以展品为背景,用手机拍摄。他已拍了成千上万这类作品,在一个艺术APP上小有名气,这个APP还给他做了线上个展。这就是他离开铜川路后的新生活。

梁捷@菜篮子工作站 2018.1.26.

摄影:赵伊人
老虎灶三

“深山老林”

老林今年68岁,自称“深山老林”,但其实看上去没有很老,每天要走一万步,包括像今天这样的雪天,我觉得老林可能身体比我还好。 

去年刚退休的老林,目前最大的爱好就是用手机拍摄街头的人像。不知道是谁推荐老林来听我的讲座,自此之后就在群里天天发我他的街拍,有一次我随口瞎说,“要先拍完一万张照片才能上一个台阶!”他信以为真,于是更加卖命地拍摄了。 

就是这样一个老林今天刚开幕就来了我们的展览,并且在这个邮票大小的地方逗留了很久。我这才知道老林原来在铜川路市场工作过12年,卖过海鲜干货还管理过饭店。他看着市场的照片说太不容易了,感触很深,多数商贩都不爱被拍,但现在想拍也拍不到了。 

老林还接受了我们的采访,说是这辈子头一回。我没有问太多问题,他一路侃侃而谈,铜川路拆迁的内幕,拆除给大家带来的困境,澳洲龙虾的成本不到100一斤,小老板如何缺斤少两,大老板如何白手起家… 最后照例拍了展厅里所有人的大头照,尽兴而归。 

看得出老林今天很高兴,我也很高兴,他看到自己的故事,意味着我的终点又绕回到起点,完成了一个圆。最重要的不是是非成败,而是“当你回头看,我总在传唱,无人问津的歌谣。” 

徐明@菜篮子工作站 2018.1.26

           

摄影:王昀

           

摄影:老林


点击海报

了解工作站